今天去游泳,邊游邊想到兩個論點。
解釋問題,就不能仇視任何人,或者把任何人妖魔化。所以以下先忽略統一頂新這種黑心商人的狀況,試圖從社會產業結構發展的角度,解釋台灣薪資低迷不已的前因後果。另外,也先不討論政府失靈這個必然的情形。
第一個論點,是調薪總是以景氣評估而定。從事業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是否會替員工加薪,端看他自身對自己事業發展狀況的認知而定。如果所處產業並無特殊性, 就會高度仰賴外部大環境的景氣。當然,目前台灣的主流產業多半很少獨創的創新,所以隱形冠軍企業的部份暫不納入討論範圍。隱形冠軍也曾沒出問題過。
1. 所以,假設預期公司接下來幾年會賺,那就會考慮幫員工加薪,因為賺的會比付出的多,所以加薪是投資。
2. 如果預期公司接下來幾年不一定會賺或不會賺,那就考慮用年終分紅而非加固定薪資的方式,實際上有賺就給分紅;沒賺就給少點或不給。避免加薪,就是避免增加固定成本。
3. 如果預期公司很難賺,那根本就不會考慮加薪或者給分紅。甚至在招募新進員工時,因為可預期很難賺,所以即便員工能力充足,仍會壓抑其薪資,以減少固定成本。也就是傳說中的「共體時艱」。
台灣在經過人口紅利的產業發展期後,產業遷移到周遭國家,所以島內的景氣一直沒有好過。在這種狀況之下,企業多半會現實地採取第二種、甚至第三種的方式核薪。因此,才導致薪水調升的停滯不前。
第二個論點,是薪資談判被產業遷移到大陸的浪潮所抑制。當遇到上述狀況,但物價仍舊節節上升,為了維持既有的生活水準,勞工便有壓力想跟企業談調薪。但正 因為台灣景氣逐步變差之際,大量的企業也紛紛西移,使得中南部產業轉為空白,多人失業;看到這些前車之鑑,使得在台灣仍有工作(且多半有家要養)之人噤聲 而不敢要求加薪;因為擔心自己會遭受到一樣的待遇。受到產業外移的影響,導致一代人不敢要求,而被奴化。
不過,現在的時空背景似乎也不同了。陸資給薪豐厚且跨海大舉徵才,讓台資不得不正視薪資競爭力的問題。台灣家庭平均變得小康,使得青年仍有些時間可以對抗低薪。只是大幅改變可能還是需要一些時間;而加薪卻也只能解決勞工的問題;台灣仍有企業與產業的問題,迫切需要解答。
碰觸到問題癥結的邊緣,或許還是沒啥用處。畢竟問題還是在那邊。而答案,仍需要我們努力實踐中探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