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社會之後,基於自己的興趣及志向,常常與朋友討論各項社會議題,也著眼於其成因及解決之道。看著自己周遭的知識份子們,對一些新聞或者歷史事件,進行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的學術性解釋、以及對策,自己從中當然也學到許多。

  不過,最近我卻突然覺得,這些種種對於人類社會的想像及詮釋;似乎全部都是以所謂的歐美學術派之思考為主流。這是必然的,因為上了大學之後,我們所受的高等教育,全部都是歐美的主流思想流派。只不過,這何嘗不是一個更大卻也更難以察覺的「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既然提到了「單一故事的危險性」,就不能不提到並解釋這個名詞的出處。他的出處是來自於一場TED的演講。影片如下。很早之前,約莫自己的大學時期,自己就曾經看過這篇影片的文字版,也有很大的震撼。

  在落後國家被引進的是國外的物資,在開發中國家被引進的是新建設、新技術,在台灣常看到被引進的是一些新思維,例如 ToastmastersAIESECMUN等等。我們可以看見,被引進的項目,是越來越往精神層次深化,從學習「船堅砲利」向「典章制度」乃至於「精神建設」的跨越。近一百餘年來,西歐北美的人類文明想當然爾,堪稱是當代之翹楚。而從他們身上能學到的這些東西,當然也具備普世價值而值得學習。不過,眼觀當今世界局勢之發展,如果連歐美自身也陷於資本主義發展以後的經濟泥沼,似乎表示他們的經驗也有其侷限之處。但若我們仍然只是盲目地以他們為師,那我們的未來是不是也只是跟他們越來越像?但是,我們明明就有屬於自己的文明根源呀。

  台灣因為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其實然上具備了傳統中華文化繼承者、以及現代中華文明先行者的條件。這跟統一或獨立與否並沒必然有直接關聯。我認為,如果台灣人願意認真地繼承中華文化之重任,從此走出屬於自己台灣的路、樹立華夏文明典範,也帶領整個全世界的華人社群,就應當試圖從一個迥異於現在以歐美文化為主的新角度,去解決這個世界存在的眾多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從自己的文化中尋找這個答案。

  社會問題研究,除了平行研究(他地經驗引用)之外,還有垂直研究(古代經驗引用)。歷史上各朝治理社會問題,也多半引用歷史上前朝的經驗來作為問題解決之參考;唯獨近代,言必稱歐美,宛如數千年的古老智慧均不管用似的。「國學」的確是博大精深的。只不過行至今日,我們的學術資源只擺放一個「中文系」對其研究。其他社科院等系,清一色均是以歐美主流之學術論述來進行研究,似乎是完全忽略我們自己的根。

  身處全球化的當代,我們固然不該對中西文化有所偏廢;但現今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完全沒有人發覺我們自己只是身處在歐美的論述、亦即他人的歷史文明基礎中中企圖求新,但可能結局只是邯鄲學步、緣木求魚。古人的智慧其根本雖然不會改變,卻本來就應當隨著時代而變易。如果我們忽略了自己的根,卻又要如何去對這些古老智慧進行新時代的詮釋,進而為進代人類的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答案?而這些文明基礎建設,除了我們自己,沒有別人有義務替我們去做。

  在此再試舉一些例子以資佐證。日本之所以能夠在近代大鳴大放,堪稱東亞現代化之始祖及典範,同時現在仍能具備自主之學術研究基礎,並以此開展自己的產業而雄踞世界;這可能跟他們堅持以大量翻譯來學習西方知識,而不是直接讀原文有關。因此,他們的人才能夠將自己的所有精神放在學門學術研究之本身,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去思考,而不必耗費精神去學習外語;同時也能夠兼採中外文明知識資產,而能開出自己的一片天。比起我們,他們在東方智慧的新世代詮釋,絕對是做了更多的努力。

  此外,唐朝時三藏法師之針對以梵文為主的佛教理論進行翻譯,並建立系統化的翻譯體系,而使得佛教落地深根、變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進而讓唐代以及華夏之文化更加多采多姿,翻譯絕對居功厥偉。

  最後,再擺上另一個TED的演講。講者強調多樣語言的重要性,避免人類思考之盲點云云。我認為他的演講是很紮實的。

  或許,我們這輩的讀書人,是該在學習西方學術的同時,也得要回頭檢視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並試圖做這些近代哲人們未竟之功,努力探求中華文化的新時代詮釋及運用了因為有了這樣子的思考,所以我之前也去了一些讀經單位,包括著名的華山學院。但我覺得讀經似乎可能只是根本,若要實踐,可能還是可以回歸中國人的一貫傳統,讀史。只是,今天的中國人,已經不能只是讀自己的二十四史,也必須讀全世界的歷史,可能更重要的則是近現代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