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牽扯到的議題繁多,也算是整理了自己這幾年來對一些事情的個人思考。選在2013年的尾端整理而後發表,同時也是個人職涯轉折的重要時刻,或許也代表了更多意義。讀者也請多多指教。
1. 工業革命後全球經濟發展
2. 從台灣的經濟困境,延伸思考
3. 現在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正常的嗎?
4. 人類產業演進:創業取代就業,成為人類經濟常態
5. 人類未來經濟文明的想像
6. 台灣面臨的產業困境
7.
8. 台灣應該走出的創業模式
9. 台灣創業圈欠缺的因素:技術商品化
10. 台灣,海洋中國,華人文明領導世界的實驗特區
讓我們從工業革命以後的全球經濟發展談起吧。
1. 工業革命後全球經濟發展
先以一個角度,來描繪一下從工業革命後,各國經濟與文明進展的狀況。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誕生,固然促進了各國軍事乃至於全方面的競爭,也包括了經濟與科技的競爭。在冷戰時代,各國競相投入核彈的研發,而型塑了恐怖平衡;照理來說有核彈是危險的;但若大家有自己卻沒有,就會讓自己陷入相對弱勢(這也是經濟學上的懦夫困境),所以人人都必須造出自己的核彈,才能在戰略上形成均勢。在軍事上是如此,而為了支撐龐大的軍事經費,背後的國家經濟實力也面臨相同的競爭。如果國家沒有足夠金錢,無法支撐如此沈重的研發費用;甚至到後來,也有經濟戰的概念遂生。
我覺得這樣的經濟戰,其實跟核子競爭沒什麼兩樣。經濟後進國家被已開發國家洋槍洋砲的經濟侵略,逼著一定得自己生一顆炸彈出來(民族工業)以自保;剛勃興的新興國家們,也在學著做炸彈(產業發展),避免經濟依賴而受制於人。而就像是核彈發明之後的恐怖平衡一樣;全面禁核武根本空談。歷史與文明的巨輪,因著人性,從不可能為誰停下。難怪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但或許他也知道,訴諸歷史的倒退已經沒意義了。
2. 從台灣的經濟困境,延伸思考
先進國家雖處於這場恐怖平衡的較高制高點,卻也不見得以逸待勞。在我眼中,很多國家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因為產業轉型舉步維艱,所以都面臨了經濟低成長的停滯期。台灣也面臨了屬於自己的中等收入陷阱。
在前面連結的文章中,薛中鼎教授觀察到:「…臺灣政治與經濟的互動,發現臺灣自從 1996年開放民選總統,經濟就一路走下坡。臺灣的民主政治,似乎加快了臺灣政治與社會結構性的惡化問題。民主化的進程越深,經濟的表現就越差。…」
我認同教授的看法。卻也認為這個台灣目前的政經困境,可以與世界各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相互連通。所謂的「結構」問題,會是任何組織(無論政權、抑或企業)發展到一定時間後,必然會出現的瓶頸。社會學解析社會現象,也多半是要對付所謂的「結構」。但也不能只言困境而放棄,畢竟「少康中興」的戲碼,中外歷史都有不少佳例。否極必會泰來,只是看會以「革命」、「改革」,或者其他什麼方式呈現。
若照薛中鼎教授所言,台灣會成為B段班第一名,卻也的確沒什麼大不了的。亞洲各經濟體既然隱約均找到擺脫歷史宿命而經濟崛起的方式,將來亞洲或許會像是另一個歐洲也未可期;把台灣想像成亞洲的精銳小國瑞士(這是產業前輩黃紹麟的觀點,後面會再次提到),那這樣的B段班也未嘗不可。其實就算是菲律賓在未來的某段時間中,又贏了台灣也沒啥了不起;新興市場的衝勁,從來都不是需求早已飽和的已發展國家能望其項背的。
只不過,我覺得重點是在於,要如何找到屬於台灣可以憑恃的長遠經營方式;真正再造個亞洲瑞士,或者北歐?北歐國家從來都無法跟歐洲大國德英法相比,但卻是人類文明發展係數最高的地方;更不用說,在亞洲是要跟中國、日本、印度、印尼,這幾個(人口,抑或資源)大國相比了。
3. 現在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正常的嗎?
其實我個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工業革命後人類GDP發展的大躍進,我認為這不是很正常。物極必反,經濟怎麼可能一直成長?過去1500年都是平緩的自然經濟,近500年商品經濟的指數成長反而是異數。但這個局要怎麼延續或轉進,人類如何發展;孰未能料?
我的一個假想是,等過了一兩百年,世界各地區都發展的差不多了,世界經濟發展曲線或許就等同從1500年的「平原期」,到500年左右的「指數成長期」,而後轉至「高原期了」。先進國家只是先遇到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然後就在撞牆期中就必須開始摸索前進,尋找產業轉型的方向。當然,也早已有些成功的例子,例如北歐,只是似乎不太好複製。如果先進國家若不先研究如何轉進高原期;癥狀或許就是現在的青年失業、壯年優退;大量的人力資源浪費。
劍橋畢業生在亞馬遜工作而發出之感嘆(中文新聞ETToday刻意誤譯劍橋畢業生的心態,這可以從英文版新聞看得出來。但在現況描述上,應無差錯。),可以看出現今人類社會產業發展之狀況,對青年是多麼的嚴酷。而McJob這個詞彙,或許可說是從80年代以後,你我絕對不能繼續忽視的一個現象詞彙。青年失業抑或是低薪就業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是全球化、也是資訊化,本質就是廉價外勞與Mechanism取代本國基層勞力的「不可逆趨勢」。
資訊網路的現代化,讓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就是因為資訊技術能夠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強大威力。只要任何能夠被程式碼精準描述出來的作為,都能夠被機器所取代。所以從好的一面來說,機器的確讓人類省了不少力氣,得以把腦力放在無法被量化、自動化的高階工作上,但另一方面,卻也的確搶走了人類很多底層工作。而這些工作,往往是各個年代的新鮮人剛進入社會時,所需要的第一塊踏門磚。
透過工作賺取金錢,而後購買生活必需品,這是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但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最常見的經濟活動,重點是擺在換取生活所需,主角並非消費本身,而金錢只能算是方便交換生活物資的工具。經濟競爭背後的科技創新,除了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物質生活,或許也為人類現今發展了約50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劃上休止符。
4. 人類產業演進:創業取代就業,成為人類經濟常態
武斷的說,資訊技術演進導致人類產業發展的現況,就是消滅了工作,而讓青中年失業。這是不可逆的趨勢。而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我認為其一是技術紮根,其二是創業精神的提倡。簡言之,就是「技術創業」,也就是後文會提到的「技術商品化」。技術紮根不該是教出工匠或產線員工,而該是「行行出狀元」的創業高手才是。創業精神或者說創新思維,會越來越成為一種生存的必要挑戰,而不再只是人類生存的選項之一。這會是人類所面臨的更嚴峻的局面,卻也是新的發展機會。
未來,一流的人才會技術創業,二流的人才才會去大公司。(其實,這也是矽谷的現況。)在越來越開放、網路化及全球化的未來,正因為市場相對開放,所以可以讓有能力的人們佔據特定利基而雄踞一隅;他們不需要為了達成經濟規模而盲目擴大公司規模,而是因為開放的技術環境(Open Hardware & Open Software)、產業環境(外包自由)、市場環境(網路作為市場通路),而能把研發精力放在滿足更細膩的需求,而做到差異化服務。
以往大公司資本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因應資訊技術發展,固然人腦值錢,人力卻越來越不值錢。所以在大公司的勞資衝突會越演越烈;在此底下的工作者,狀況也會越來越差。另一方面,因應上述全球化的挑戰,傳統的大公司卻因為自身規模的包袱,所以不能輕舉妄動,而不能像小公司一樣行動充滿彈性,也就在這些新興領域中失去了先機。這也是任何大型組織要崩塌前,必經的歷程。或許,因為資本主義勃興而發展的資本密集「大公司」,會在更久的未來成為歷史名詞,孰能得知?
5. 人類未來經濟文明的想像
等到這樣的局勢發展成熟了,或許創業的阻力小了,成功機率也變高了,或者承受失敗的能力變高了,總會讓人才越來越傾向選擇創業。或許在這樣的未來,既得利益者(約略等同壯中年的掌權掌錢者)跟兩手空空者(青年為主,高齡工作者亦同),會是以創投育成的局面來達成價值重分配;老出錢,青出力;青年創業主導並取得自己在社會上的一席之地;老者投資以求持續獲利。其實,這也是美國矽谷的現況。
縱觀這幾百年的歷史發展,各國的產業發展,或許總是趨向於一個極限;若是一昧追求GDP成長,而不能有一個安於低成長率的經濟發展法則,必然事倍功半。因此,人類的產業未來,我更看重於中小型企業之發展,這使得國家乃至於人類經濟發展,更近似於老子「小國寡民」之理想。
就東亞四小龍的經濟發展來看,以大企業為主的經濟體,也多半伴隨著極高的貧富差距,以及更高的青中年失業。台灣雖然這幾年經濟狀況不佳,整體生活狀況卻仍是相對較好的。也正因為這些中小型企業(或者說,「隱形冠軍」)本身之經濟產值並不會大到能帶動國家GDP的成長,但卻更實在的帶給人民更穩定的生活環境,所以,經濟成長雖然停滯,GDP雖然不再成長,人民生活卻仍然快樂;這也形塑了經濟發展的高原期樣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