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經濟崛起之模式,多半是仰賴製造業。從歐陸的紡織業、美國的汽車業、日本的汽車/電子、台韓的資通訊;到現在預期可見的大陸的「山寨產業」。創業潮,也多半是跟隨著這波製造大趨勢而生的衛星產業之商機。
只是過了這波之後,經濟發展、或者創業,似乎就很難仰賴製造業,而必須仰賴服務業。
製造業生產的實體產品看得見,容易讓消費者掏錢;它也仰賴規模生產、追求數字管理極大化,所以只要有夠多夠格的藍領,都做的來;但服務業產出之服務,卻看不見也摸不著。當今較為成功者,也僅有美國網路業、英國文創業、印度流程外包業。
我尋思,服務業發展之關鍵,在於瞭解自己,進而明白人我之異,才有機會自己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差異化,進而創造價值。「台灣人」,比較擅長於什麼樣的合作模式,或者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才能提供「全世界」更好的服務呢?我們,得學會知「己」,還有知「彼」才行。
這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比較利益法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