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 全球資訊產業與資訊展簡史
- Computex轉型:產業定位、客群
- Computex 以產業分區、強迫新創思考定位?
- 協助全球新創量產?
- 量產敵手深圳、以及提案:招商重點由 Computer 改為 Computing?
(觀展期間到光華商場,看到曾經興盛的彩虹3C商場,而今破落。身為業界中人,真的頗有感觸。)
2016年的 Computex 昨天落幕了,想法太多了,原本想著,有必要整理嗎?盤根錯節,不也表示問題的難以解決?但,還是花點功夫整理,然後就放著吧。
今年Computex,雖然看到國際買者很明顯的減少,但卻因為有InnoVEX,我給予正面的評價。改變本來就無法一蹴可及,我只是擔心是否來得及。一個更大的問題是,與其問 Computex 該怎麼辦,不如問台灣資訊業該怎麼辦,不如問消費電子產業該怎麼辦。
1. 全球資訊產業與資訊展發展簡史
- Computex 原本就是純粹從供應鏈起家的產業展。放眼當今世界,經濟規模排名第一的美國有CES,第二的中國有崛起中的CES Asia跟 MWC Shanghai(明年即將跟Computex正沖),第三的日本有 CEATEC,第四的德國跟背後的歐洲,有 IFA 跟 MWC。只有台灣的 Computex,是唯一不仰賴內需市場而撐起的產業展。這無疑地,是我們的驕傲。
- 所謂的英雄產品,是表示不分男女老少,都會需要的產品,所以其銷售量極大,也不需要分眾甚至客製化的行銷。過去這二三十年,是消費電子產業的全盛時期。因為眾多的英雄產品:筆電、手機、平板等,讓消費電子產業如日中天,既有歐美日業者得以取得穩定成長,進而進行精細分工,才讓在台灣的所謂電子五哥,得以成為其全球分工拼圖的一部分。
- 因為這些積累,讓台灣有豐富的量產製造經驗;這幾十年來的積累,更多了不少關鍵技術能力。這也是這些歐美日原廠所需要的。
- 也因為如此,創造了 Computex 的勢,開始吸引了許多終端產品廠商,來尋找供應鏈夥伴; 更讓這些代工出身的供應鏈大咖,得以發展各式各樣的自有品牌。
- 然而在這個市場碎片化、放眼看來不會再有英雄的新時代,一方面普世皆需的英雄產品只會越來越少, 二來,資訊技術將進而滲透進入各個生活層面,形成更多小眾市場。在既有英雄產品衰落的當下,未來的英雄產品何在,是大哉問。但我直覺覺得,或許根本已經不會再有英雄產品,而只會有許多鎖定小眾市場的利基產品。因此在未來,如果連自己的客戶都不知道在哪裡,那大概無法在市場上存活。
2. Computex 的轉型:鎖定產業定位,以及客群
- Computex的存在,是台灣資訊產業光輝的歷史證明,多少有品牌光環,卻不是救命符。會展發展本來就有起起落落,就算Computex不再是個超級大展,但他仍然能被稱呼為「國際展」,如果台灣資訊產業仍能是全球產業的關鍵環節。
- 這邊先要解釋的一個重點是,所謂的客戶或買者分為兩種。一種是「原廠」找供應鏈、一種是「代理商」找原廠。Computex是前者朝後者邁進;而世界上其他大展,都是因為本身內需市場夠大,導致後者有足夠基礎,而能辦展,再進而朝前者邁進。
- Computex 還有參展廠商應該要好好思考的是,究竟自己仍是要專注在前者,還是後者?考量台灣內需經濟規模,答案或許不言自明。台灣在亞洲,永遠打不過腹地世界第二的大陸與第三的日本,跟國際連結曾是世界第一的香港。
- Computex客源分為代理商、大牌原廠,新創原廠;前者流失對Computex來說暫且不傷本,中者則是基本盤要顧好,後者則是要多多拉攏;因此招商的手段,可能可以去各國的創新育成加速器。
- 實際上來看,世界各國代理商過往會來台灣,是因為那些台灣知名的消費電子品牌;但從整體產業趨勢來看,那或許只是曇花一現。 如果台灣的新創原廠(特別是指消費電子自有品牌業者)想認真打國際市場、找各國代理商打進各國通路,還是別偷懶,除了Computex以外,盡早開始經營各目標市場的會展,比較實在。
3. Computex 的轉型:其他著重點
- 另一方面,在這個高度分眾的未來市場,展覽分區若還是直接以「System」、「accesory」、「internet」或「storage」這種分類來劃分,只是展覽商跟參展商都在偷懶;有育成單位邀約新創參展,是很棒的進步,但分區卻以育成單位劃分,卻也是很突兀的事情。
- 當今這個沒有英雄的年代,知道自己的客戶在哪裡,也就是客群定位,是最重要的功課。 台灣過去流行了十餘年的「品牌發展」,其實只是個偽命題,真正的重點,是要知道客戶、使用者,是誰、在哪,然後在他們之間做出口碑行銷,如此而已。
- 那些不清楚自己客戶,而無法選對分區的參展商,或者擁有關鍵技術研發與導入量產的業者,若是還不清楚自己的技術能有那些應用、自己的產品能對哪些客群帶來價值,那還是去育成單位練練,會比較實在…。
- 連結國際部份,可以思考怎麼結合逐步弱化的香港之連結能力。台港分工且借力使力。台灣研發,香港銷售。以產業支援香港經濟自主?
- Twitch跟Computex則是個奇怪的結合,對應的是enduser,卻出現在該是供應鏈的場子。但或許這也算是Computex的求新求變;且看能夠發酵些什麼吧。
4. Computex 的轉型:全球資訊產業發展之連動
- Computex的發展必然需要考量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因為先天限制,我們仍然必須先聚焦尋找供應鍊的原廠客戶,才能顧好根本。但就因為這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所謂的原廠,就從這些歐美大客戶,又多增加了世界各地的新創公司,尤其以軟硬整合的新創為主。
- 所以現在 Computex找了許多新創來參展,是個好開端。如果我們可以讓更多新創來台灣展覽,也因此讓台灣廠商得以成為他們的供應鍊夥伴,即便 Computex 規模變小,變成更著重以供應鏈為主,也是十分有戲且產業層級極高的展覽。甚至也不必然要以展覽為唯一形式。
- 然而,Computex卻不能只是花錢請新創來,而應該要借力使力,突顯台灣強項,吸引更多原廠來設攤,或是以更有效率的媒合會方式,來提高成交率。 那些具備關鍵技術或具備量產製造能力之台灣廠商的設攤、以及他們背後能邀約的原廠客戶名單,或者是有全球新創connection的育成單位,就會是關鍵重點。
5. 台灣資訊產業之發展
- 因為市場變化迅速導致展覽規模縮小,最近的先例或許是德國的CeBIT。他們轉型的方法是聚焦商業B2B,今年似乎是以數位科技,都還未有成果就是。其實以德國北歐的科技實力跟歐洲的內需實力,主打尖端技術Computing及工業市場,絕對有戲。日本則是主打尖端Computing與消費市場;台灣該主打的,則是尖端Computing(關鍵技術)與供應鏈市場(量產製造)。
- 在這個領域,目前唯一強大的對手,不是以產業鏈末端、網路電商為主的北京、消費通路代理的上海,而是深圳。從功能性手機的客製化開始,深圳早已逐漸取代台灣在產業界的位置; 兩年前,他們也早已開始著手創新產品的快速量產製造。
- 代工做大了可以去影響產業鏈中其他環節,甚至原廠。在可見的將來,原廠已經不見得具備絕對的影響力;而台灣的科技產業也已經積累了些實力,必然能夠帶來更多貢獻。例如這次仁寶與BLOCKS的合作,仁寶協助導入量產,並得到股份,就是個很有參考價值的業界合作。只不過後端的通路代理該如何著手,仍待觀察。由於後端區塊也是全球通路代理產業與網路電商產業的競逐重點,相信還有很多變數。
- 另一方面,電子五哥擅長的是量產製造,擅長的是那些英雄產品的小幅度改版,而較不熟悉創新產品的快速量產製造。這個部份,是台灣業者還必須鍛鍊的能力。
- 產業轉型,公司攻同產業同品項之利基市場,勢必得縮小人力與經濟規模,一樣的前端業務,能養的業績得越高,中端所需的製造產能、能僱用的人,卻得越少。放大到整體國家,亦是如此;所以既有產業必然只能養活更少人,或者就大家一起不加薪了…否則就像歐美一樣,直接裁員算了。要讓更多人能生養,就得增加後段研發力道,進攻更多利基市場,如同德國,就是所謂的隱形冠軍。
- Computex 的重點,或者進一步說,台灣資訊產業的發展重點,或許該從 "Computer" 改為 "Computing"?這次 Computex 的思維更改有目共睹,但進一步可以做的,是要更改招商與更新產業發展思維。硬體早已不是重點,但運算永遠都是。將來,甚至不是以矽為主的資訊科技為主,而是物理量子電腦,甚至是生物晶片。
以上,是我個人對這次Computex的觀察。就在此野人獻曝了。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