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 會展重點:Mobile,比Computer更切合趨勢
  • 大陸內需市場的威力

13516534_10154133023926047_5803453874226867962_n.jpg

6/30

今天參加 MWC Shanghai 2016,這也是我出差上海的最主要目的。原本以為這不過是個以大陸市場為賣點的另一個 Computex,但實際參與後才發現,我錯的非常離譜

問對問題,往往比找答案更重要。光看兩個展覽的名字、主題,或許就各自代表不同時代的重點吧!Computex, computer,就僅僅是一個名詞,代表電腦,也就是硬體;MWC,M 代表 Mobile,移動,不是名詞而是形容詞,也就是軟體、服務。

以移動為主題,就能包括更多非硬體企業。包括支付服務,NFC認證測試,更多樣的服務,而不侷限於產品。以服務,軟體為主,為了要能夠最佳化「移動」這個目標,而不是「硬體」製造。反觀 Computex 專注硬體供應鍊製造,或許在過去曾經重要過,但現在早已經過時了!

過往看 Computex,其實也得加上 CES,覺得了無新意,越來越無聊,「Consumer Electronics 消費電子」越來越沒梗。然而,這次來到 MWC Shanghai,或許也得要歸功於大陸數一數二的大市場,搭配 Mobile 這個好題目,吸引了這世界上許多根本不會在以硬體為主的舊時代盛典出現的公司參與,也讓 MWC 變得更加精彩!例如翻譯引擎,遠端遙控,數位支付;他們都跟硬體沒多大關係,卻跟「移動」有很大的關係。

之前曾說過,如果 Computex 改為以 Computing 運算為號召,下這個命題去制定邀展對象,或許會比 Computer 好。雖然 Computing 或是 Mobile,終究還是後者比較貼近終端消費者;但在做為一個以供應鍊而非消費市場為主軸的國際展,卻也無可厚非。為了達成終端市場「移動」的目的,而要在供應鍊上做好「運算」。但,台灣又有足夠多的軟體公司嗎?

反觀大陸,著實已經迎頭趕上這個以軟體、服務為主的時代,不少方面能力已經趕上甚至超越台灣,進而超英趕美。華為,中興等,可以說是台灣品牌業者最熟悉的參照對象。

最後一個插曲,卻也很感慨。看到一個想取代市話座機的消費電子新創公司「親見」,也就開張一兩年,現在才預計上市第一個新產品,但取得的投資卻已經能養活200人的團隊。產品概念非常簡單,台灣絕對做的出來。但台灣的新創,哪可能在剛開張就取得足以養活200人團隊,且一兩年內完全沒產品能獲利的融資金額?更別說是行銷預算最燒錢(消費品)、變現時間最短(電子產品)的消費電子!

大陸市場能夠讓他們不用打國際市場就有機會損益兩平,甚至有豐厚利潤進軍國際;反觀台灣,根本不可能。陸台兩地的產業發展現況與策略,真的不可能同日而語啊。

 

7/1

週五繼續觀展 MWC Shanghai,有了一些不一樣的心得。雖然想平衡報導,但估計不一定會有很多人看到,那就隨緣吧。

週五繼續看未看完的其他展館,相較於第一天是產業觀展證才能進入的N1, N2 館,其他是讓任意人士都能進入。進館後才發覺,內容大多是國內展等級,也就是設定觀展者為終端消費者的內容;求吸引人,展出的卻多半不是技術硬底;諸多優惠劵贈品,卻也乏人問津。

整體來看,就因為題目是「移動」,所以多了更多元的廠商來展,這個可以推測在西班牙的 MWC ,應該更精彩;但反過來看上海展,參展廠商的質量差距太大,有世界級也有蟻量級,數量也是相對偏少,整體來看,或許還比不上Computex。

從地緣來看,上海是大陸最大商埠,鄰近的杭州電商很強,北京距離上海也比港深近,然而憑藉如此,還只能辦這麼點大小,有點覺得失望。可能得說這不能是國際展,也或許不是是亞洲或國家等級,只能勉強說是華東等級展吧。

深圳或是香港來辦,或許都會好一些,但當然會少掉點軟的成份,電商互聯網等等,而更偏硬。香港電子展的現況,也的確是如此。

然而我仍然覺得觀展是值得的。至少我看到以「移動」而非「硬體」來辦展,而能促進更多元產業交流、更高層次整合的可能性。CES 或許也沒差到哪去,但仍舊太偏「端」而少見「雲」,Computex 也是;而真正的雲卻是在「電商」與「互聯網」。或許等到相關產業,把軟硬有效整合之後,真正的 IoT 才能浮現。台灣的 Conputex,應該還有些機會。

不僅僅是「雲」或是「端」,都只是片面罷了。消費電子這種偏重「端」的產品產業,或許再也不會有英雄了,因為只有端已經不夠,而是必須要用整合軟硬之後的平臺,打總體戰的時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