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 充滿希望!但具備商業化潛力的產品,仍非商品
  • 台灣內需市場侷限、設計價值嚴重低估
  • 面向客戶,就該以產業、市場應用分區;而非學校或加速器
  • 專業教育與通才教育的變革

 
13226672_10154018645651047_4294162360431038002_n.jpg
 
1. 一灘死水的產業現況,跟希望

繼Pad之後,資訊產業已經好多年,都沒有 killer application 了。因此而造成的產業蕭條與悶氣,大概是同業中人共同的心聲。不過,這次參加新一代設計展,卻意外的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在這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圈子,充斥著許多具備商業化潛力的產品,然而,卻終究還不是商品。

不僅僅是單一產品,或者是整體解決方案,甚至是城鄉規劃,都能看到。其實,還有更多可能性!看過下町火箭就知道,商業模式可以有專利販售,專利授權,零組件供貨,當然還有劇中沒提到的成品銷售,解決方案銷售。銷售方式,從賣斷,租賃,綁約,行銷,(第三方付費)等…

2. 產品商業化,與台灣產業轉型的漫漫長路

可惜的是,這些展品只是產品,卻沒能變成商品,進而成功變現。宥於台灣僅為全球第20大市場(GDP最高排名),產品的市場測試似乎難以在本國市場實踐,進而形成規模經濟,讓業者得以累積足夠資本,進軍國際。

台灣既有產業也因為如此,僅熟悉量產(亦非導入量產);除了少數國際品牌業者,根本不懂得市場測試,更誑論海外拓張,所以難以將這些prototype變現。既然無法變現,價值難被彰顯,設計人的價值就會被嚴重低估。

從產品到商品,得要導入量產,量產(把既有產品用更便宜做法做,從有到多,這也是台灣最強),行銷規劃(行銷物製作,宣傳,客群接觸),通路規劃(線下通路開發,線上導流量,客群觸及),還有以上這些工作背後的預算規劃。有了這些工作,才能把這些充滿潛力的產品,變成商品,然後變現。

Jserv學長的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都只是原型 prototype 產品,到商品還有很長一段路。類似這些產品實作的展示場域,或許也可以跟 Maker Faire 做整合吧?

此外,設計展,不應當以學校為分區,而應該以客群為分區,這或許才是邁向Maker Faire,或是貼近市場的第一步。

3. 產業與教育體制的連動與變革

設計系學生或許還只停留在想做出很屌設計,然後被知名企業聘用;其他後續工作就讓其他人(工院人,商院人)完成,這種想法無可厚非。然而這種系所分工的機制,在未來,或許勢必會被打破。

德國起始的工業化體制,產線分工,過去一百年有其用處;將來一百年,在所有可程式化作業都能被機器或新興市場勞工取代的當下,變的無用武之地。將來,近乎所有非核心工作都能被程式或外包取代;所以核心作業,都能夠用較小的事業單位來擔當,如此,大概就能開啟創業的大航海時代。

與此對應的同時,各系所間的分野就變的過於僵化而沒有必要。學程方塊化,讓人有需要時邊得以取用,而不是強調專業而專注本系所,或許是可以發展的方向;也不應該有修習年限,工作之餘有需要就能去修習。

在場也看到補習班招生。而相較正規體制,他們還比較客戶與市場導向,才能提供真正實用技能。要消滅非正規教育,或許得確保能把補習班吃進正規教育吧。

4. 資源整合的困難,與反求諸己

看著Computex一年比一年的墮落,也看到它整合台灣新創的努力,不禁思考設計展能居中之位置;但短期內仍有很遠距離,畢竟一般商展鎖定各地通路代理商,現有Computex偏重供應鍊業者,亦即吸引品牌廠;另一方面,新創展跟設計展,或許更需要投資人吧…!

我在設計展看到的是,滿滿未經雕琢的璞玉,卻只能在四天後,盡數倒進垃圾桶。身為產業中人,看到產業之消沉,也看到重振的希望,但當中商業化路途,仍是困難重重!匹夫難為呀…!

台灣人往往慣於求助政府,怪罪政府不夠盡責,但在這個高度專業分工的世代,政府不可能,也沒能耐,做所有事。所以我傾向思考用民間做法,亦即企業做法來解決問題,畢竟這才是彼得杜拉克創立管理學的根本目的。或許,也是設計這門學問被設立的部分目的。

僅以一個局外人的驚鴻一瞥,在網路上發篇廢文,聊以抒發。無論如何,只能摸摸鼻子,繼續努力了…。

— at 新一代設計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