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產業變革的想法。

  經濟得以持續增長的關鍵,就在於提昇單位產值,包括發掘潛在價值、或是現有價值產出更有效率等方式。能否讓更多人同時具備此能力?只有教育才能賦予更多人能力,去為新的產業未來做準備。當年在面臨工業革命時,製造業靠的是普魯士軍事教育體制,empower人類,使其識字、有基礎能力從事製造業工作。普魯士軍事教育體制-量產製造產業體制,的確辦到了。

  當今的變革,是機械取代人類。機械的確能取代人類,進而使人從無趣的工作中解放,但人類卻不因此順理成章地就能夠從事更有創造性工作;而是得先被迫要具備相對應的能力,否則他無法換取得以維生之資源。然後,創造性工作卻更難明確衡量價值、進而變現;因此向資源擁有者表述潛在價值並試圖取得資源挹注,也就是募資,進而嘗試實踐價值的工作型態,也就是創業,或許將會是未來工作的常態。

  目前來看,製造業之所以仍是創造就業最有效的作法,其實是現有教育體制之侷限:它無法有效產出未來以創造性工作為主的產業,所需的創造性人才。另一方面,也因為產業發展仍侷限於傳統「資本-勞工」關係的體制,而尚未能轉化成未來「投資-創業」的體制,所以仍舊無法有效將人才資源變現。

  產業職能上的M型發展,新型態工作創造的職缺遠遠低於消滅的職缺;也正佐證新型態工作之高效率,得以取代更多舊型態工作,以及新型態工作所須具備能力之難以養成。

  美國僅具備未來「投資-創業」後半部的產業體制,但卻不具備前半部的教育體制。北歐具備前半部的教育機制,而不具備後半部的產業機制。若無法完整轉化成未來體制,任何環節拖累,都可能產生讓文明倒退的因子;如美國民眾被遺忘而召喚出的川普。都會讓人民尋求破壞舊有體制平衡的方法。所以真正的任務,是要創造新的平衡體制。

  如果說工業革命的發展,造就了當今社會「普魯士軍事教育-製造量產」的產業體制;那網際網路的興起與軟體產業的發展,無疑地是工業革命前家庭手工精密作坊的再現。當今產業仰賴的是普魯士軍事化教育體制;那可供對照的傳統手工作坊時代教育體制,或許就是書院教育、或者是德國傳統師徒制的型態。另,隱形冠軍、藝匠,更傾向這種手工作坊的產業型態。

  在這個巨變之時代,成熟文明國家因為權力體制相對鞏固於上層階級,不易打破,所以更難改變,例如歐陸跟納粹。相對來看,新興的,或者移民因此靈活的美國,更容易改變成新體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社會 新創 產業 教育
    全站熱搜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