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針對報導「去中國,不如去東協的時代來了!」的思考。

個人思考:

很多時候,趨勢也不過就是特定領域的常識。中國經濟走緩、下波成長動力是東協,這大概在三五年前早就看出跡象。

無奈真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經濟發展能力的層級早已尾大不掉太久,到現在的台灣產官學界,好像都在看報紙雜誌搞經濟,哪裡好就叫著要去哪裡發展,都在嚷嚷著要迎頭趕上,卻全然沒有一個以十年、甚至是百年為縱軸的全球化經濟發展策略!

當中國可以用國家總體策略投資東南亞、非洲;甚至設立亞投行,聯合各國一起投資;美國政府速度緩慢,但其卻能發展一個全球平台,並將此經濟擴張要務外包給私企,讓矽谷新創征戰全球。台灣、大陸、美國,根本就是三種不同層級的國家全球化經濟發展策略。唉!

(後記)

後來想想,其實台灣不是沒有十年、百年層級的發展策略;「微笑曲線」已經在23年前被提出來。策略、戰略、戰術,三個層級,或許很明顯的是,最上層的策略有了,我自認周遭30、40餘歲者也不乏能人能執行戰術;看來是中間的戰略執行出了問題。但究竟是什麼問題?

在各個世代,人才必然是常態分配。是因為大陸產業的磁吸效應,讓人才都離開台灣?或是台灣經濟發展過於快速,所以飽暖思淫慾,物極必反,盛極轉衰,劣幣驅逐良幣?其他國家亦有中等收入陷阱之狀況,該如何解套?

更重要的是,過了10年後,我們能夠學習前人的錯誤,做好戰略執行的工作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