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些事情,思考到世代交棒的重大問題。或許因為戰後的百廢待舉,接著是大陸的改革開放,使得台灣上幾個世代,並沒有需求飽和的問題,在觸手可及的市場之處,都有許多可發揮、因而可致富之餘地。

  然而在大陸沿海也邁向騰籠換鳥的經濟發展問題;當代的台灣年輕人,面臨的是父執輩滿手資產,但自己卻幾無立錐之地的窘境。現在不比當年,雖然生活早已相對富足,生活周遭的需求卻早就都被滿足殆盡;那又有什麼事情是能做,而能因此致富的?

  無論是遠走新興市場(從業務端著手)、開創未滿足之需求(從研發端著手),都是可行卻不簡單的方向。畢竟,能做、較容易做的,都多少已經有人做過了。另一 方面,從與一些前輩們游處的經驗,我卻也可以發覺,上個世代,也自然有他們的問題。究竟,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從結構面來看,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政治可以輪替;經濟該如何輪替?產業又該如何輪替?如何在輪替的同時,卻也能同時讓上一世代者欣慰;也讓後一世代者感恩?西方幾度變易的「公司體制」之「專業經理人制度」,似乎是少數答案之一,但他適合東方嗎?又是否需要修正,以催生有更好、更適切的答案?

  經濟權力,該如何傳承,又該如何驗證其可持續的未來,才能帶給人類真正的福祉呢?

arrow
arrow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