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40608_100757

(回母校做職涯分享時,在高鐵上的美麗景緻。台南真的離產業很遠呀…XD)
  

  剛剛跟強者我學弟妹聊天(但其實他們是台大人),無意間從自己嘴巴裡面說出一個感覺應該還不錯的產業觀察(誤),就分享給朋友及學弟妹們參考;特別是成大學弟妹。寫一寫就發現也太長了,就放過來部落格了…。XD 當然,因為自己也才剛過30,所以必然有觀察角度上的謬誤。這點還請路過的先進多多包涵!

  根據自己對台灣產業界(偏重資訊網路相關產業)的觀察,發覺有個很大的斷層。現在台灣的幾間大企業,大概都是60餘歲的世代當頭;接著大概就是35至40多歲的世代,帶領著一些很有潛力的新創企業。根據我的推測,50幾歲的世代,大概都是跟著60餘歲世代在大陸打拼,或者早就退休(抑或想找接班後退休),所以在產業界較少見到;而30至40歲餘的世代,則是在產業累積許多know how,又體認到待在大企業是讓台灣跟自己都無望,所以才願意出來帶頭打拼;但也因為這些企業都還是新創企業,還沒闖出名號,所以需要有在業界打滾過或是靠介紹才有辦法認識到。至於30歲乃至於25歲以下的世代,雖說在美國是矽谷創業主力,但因為網路業目前在全世界大概只有三個國家(美、陸、以)兩個市場(美、陸),所以台灣30歲以下的創業嘗試,在網路業的人為疆界所侷限之下,多半還是在滿足內需的層級,且也缺乏大企業歷練,所以或許也不太敢貿然嘗試外銷市場。這個族群在台政最多,因為離台灣最大的內需市場-大台北最近。

  在60餘歲世代主導的大公司,還有30至40歲世代的新創公司,或許有一點是相對明確的辨別方式,那就是面試履歷。60餘歲世代領導的大公司,仍然停留在把員工當作待管教約束的「作業員」等級「勞工」,所以會在面試前就叫你填寫一堆根本等同於身家調查的履歷表,細到你爸媽家人狀況都要知道。這些其實是以前在招作業員時怕有問題,才會搞的這麼細,但我總覺得這些已經有點不符合時代潮流了。新創公司就比較能把人當「人才」看待,有時甚至只要一張A4的簡歷就夠了;是說在美國,問太多反而是被視為干涉個人隱私的呀。

  成大因為學校所在地-台南本身幾乎等同沒有產業,因此讓產學間有極大距離(當然,跟南科有較多互動的工院較無此問題,但仍屬少數),所以雖然畢業生素質也算不差,但比起台政清交畢業生,對於社會以及業界生態就比較不熟悉;所以初次求職往往處於被動,很少人能夠在畢業前就瞭解產業脈動,或甚至靠人脈取得業內消息。所以,這些成大畢業生的求職狀況(特別是成大企管大學部,我的母系。成大是企業最愛;企管畢業生又因為能選擇進入的產業選擇多,也因此有普遍的代表性),可以當作目前就業市場景氣狀況很純粹客觀的觀測計。從我95級畢業到去年102級畢業,排除掉少數進外商得享高薪還有厲害到有辦法直接進新創公司歷練的特殊案例;我發覺畢業生接受到的待遇,真的是一屆比一屆爛,沒有最爛,永遠只有更爛。甚至即便同樣是進大公司,待遇也越來越爛。

  但我想強調的是,危機中自有轉機。既然是名校台政成清交的畢業生,當然仍然有機會在畢業時得以被選進外商或其他大公司。(大概畢業五年後,就別想靠學歷,而得靠資歷進外商了。)而如果能進大公司,雖然待遇也越來越爛,但至少仍能學習些制度與眼界。而除此之外,若能在產業中有些積累後,學會找到那些30至40餘歲世代的新創事業,或許是尋求個人職涯發展機會更好的方式。在現在這種慘淡的職場狀況之下,用各種方法加強自己對職場的認識,包括透過實驗室、教授等系上人脈這種傳統方法(這招成大工院、交大電資、清大理工、政大商院…還有台大全校…都很強),抑或是主動以參加活動或透過社團跟業界互動,都有助於讓自己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將來有機會發展起來的新創企業。但接觸是一回事,能看的懂它是否有機會能夠發展的起來,那可能就至少要有業界3-5年的經驗囉!

  最後就來推薦幾個校外社團或組織好了,順便置入性行銷一下?XD 其實,這些只是我個人平時會關注的幾個產業/創業社群,大概僅是台北青年產業社群圈的1/5不到。而這些場地或活動,也只是認識業界人脈的最入門而已…。

1. 青年西格瑪:每週三跨產業沙龍(台北華山,天地人文創)
2. 青年西格瑪:每週三產業小聚(台南東區18巷,塗鴉空間)
3. Entrepreneur+Venture Lab. 創業酒吧 The Entrepreneurs Society of TaiwanAppUniverz(創業圈…族繁不及備載)
4. 交點Changee天地人學堂(文創領域…族繁不及備載)
5. 成大學弟妹請加入 成大青年校友會 或訂閱 成大青年產業社群計畫~XDD

  簡單一些心得,分享給看的到的有緣人囉! XD

arrow
arrow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