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經濟發展之成功,很大部份或許能歸功於「科技業」的成功;但其實科技業也只是個概略統稱罷了。自己認為,至少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產業:

  1. 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其核心競爭力或許是製程及晶片設計。這部份因為自己瞭解不多,就不多言。
  2. 其二是消費電子產業,涵蓋常為人稱道的代工產業:原本其核心能力為「量產製造」能力;也就是成本降低之能力。

  近十餘年來,隨著後續根據微笑曲線之發展,台灣科技產業又繼續發展出兩樣核心能力:

  1. 其往研發端發展,發展出「機構設計」能力,仍非資訊技術本身。
  2. 其往市場端發展,由於台廠原本均非以終端成品製造為主,所以會先伴隨著而發展起來的,是「全球通路管理」的業務能力。但隨著台廠開始做終端成品製造,還會持續發展的,則是品牌行銷能力。

  我認為台灣未來「科技業」的發展仍有三種可能。

  1. 其一仍是半導體產業;
  2. 而二則是利基製造業:不再侷限於資訊產品,以「機構設計」為核心競爭力的利基製造業,將此研發能力擴散運用至各種產品,這部份可以德國為師。
  3. 其三,也是最前景未明,變數最多的產業,就是軟體網路業。根本的原因或許是在於,台灣仍有所謂的工程師文化;但其根基必須更多元,除了承襲台灣資訊硬體產業之基礎外,也必須吸收消費電子產業的全球品牌通路及運籌能力,另外還有台灣早已聞名華人文化圈之娛樂產業、以及逐漸蓬勃發展的文創產業,包括忠泰、法蘭瓷、噶瑪蘭威士忌、還有更多特色咖啡館及藝術產演空間。軟體網路產業的本質是以人、以文化為本的服務業,而非製造業。


  大膽假設:台灣資訊產業現在之兩樣成就;一種是能夠佔據產業供應鍊關鍵位置,所以透過產業鍊力量影響全世界,這是半導體產業及研發製造(代工)產業的狀況;另一種則是透過全球品牌、通路、及運籌能力,也就是國際貿易的力量,將台灣產品外銷全世界。所以,如果要能夠使下一波產業再造有實際成就,必然也得達到類似的目標,或者佔據特定產業鍊關鍵位置(微笑曲線之研發端)、抑或全球貿易(微笑曲線之市場端)。總歸一句,就是必須加強「海外輸出」的能力。


  大膽猜想:軟體網路科技包羅萬象,共同特徵就是能夠改變全世界各行業的生態。以下挑幾樣台灣可能有機會的。

  1. 台灣或許有機會發展「廣告暨網路行銷產業」,其不必擔心獲利模式問題,利用台陸廣告業之積累,以及台灣人之開放文化創意,進軍全世界。但或許需加強台灣的開放,從政策面或商務面努力,讓台灣社會更加開放、國際化。
  2. 抑或是,在現今演藝產業發展蓬勃的狀況之下,繼續加強並且向海外輸出台灣「藝文生活產業」;
  3. 「數位內容產業」,雖然其獲利模式全世界都仍不夠清楚,但台灣以其自由環境及娛樂產業為基礎,或許仍有足夠基礎。

 

P.S.本篇感謝廖雋安學弟之補充。

arrow
arrow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