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儒家典籍裡所揭櫫的人格典範,是聖君賢相。透過科舉制度之方,讓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份子以「為官」為人生職志。無論只是想要成就自己的人生,抑或是想要拯救天下蒼生,他們都透過這樣的方式,奉獻自己的精力、也因此形塑了中國的盛衰興替。

  現今,雖然儒家中的精神仍有其價值,但我卻覺得典範可以換。過去的「士」是以做官作為實踐人生的方法,並進而造福天下;現今,我不認為一定要做官,取得政治權力才能遂行目標,能夠成功建立一個產業,養活千千萬萬的人民,才是新的人格典範。

  以往只要取得政治權力,就能夠讓很多事情步上正軌,百姓得以過穩定生活,但現今,如果沒有能力體察世界大勢、國際政經時局,國內資源及民族個性趨向等,是沒有辦法成功建立一個產業,進而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的。

  不是建立一個「企業」,單一公司;而是要能引領時局,建立一個產業;無論是站在政府角度引導民間發展(如同日本戰後的通產省官員、或孫運璿)、或是以個人敏銳知覺成為新興產業的先行者、開拓者(Google、Facebook等),並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讓他所關注的目標族群(無論僅是一個地區、或是一省、或是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人種,乃至於全世界人類)得以安身立命、並自我實踐。工業革命,可謂是千古之大變革,也改變了人類的秩序,將掌握經濟權力的要角,從政府轉到了民間。若真能有此成就,足堪做為儒家現世的新人格典範。

  也因為這樣的人格典範不一定要為官,也不會只有一個位子等著(產業很多元,個人可以擇興趣發展;過去則是「宰相」只有一位);如果這樣的信念成功地推展,就能鼓舞眾人一同努力為國家社會奮鬥。就像是一群無冕帝王(典出史記對孔子之評論),雖非為王,卻都是真實地為人民謀福利的、尊貴的王者。

  期望華夏民族或能對此文所言有所映證及體會,也期望此文真能拋磚引玉,讓更多有識之士起而行之、並造福眾人、華人乃至於全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kk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